1. 独特的杯型命名
前面就有提到,星巴克的杯型不同以往传统的小、中、大,而是从中、大、超大。其实这是星巴克玩的“营销游戏”。一套只有自己人听得懂的行话,会迅速提升群体认同感。星巴克要利用的,正是这种语言的神秘力量。
2. “吧台”和座椅的独到设计
星巴克的“吧台”设计很讲究。你坐在“吧台”上,不但可以看到咖啡师制作饮料的过程,店员闲下来时还会过来和你聊天。座椅之间并不远,但距离很巧妙。坐下来的时候,即使旁边有人也不会显得尴尬。事实上,星巴克店内的设计和布局都很强调一点——尽一切可能促进人与人的交流,打造一个供大家社交和放松的社区。

“人们需要有非正式的公开场所,把工作和家庭的忧虑暂时放在一边,放松下来聊聊天。”这就是著名的第三空间理论,也是星巴克成功的最大秘密。
让星巴克从普通咖啡店,变成一个文化现象的重要转折点,正是董事长舒尔茨意识到“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,而是服务和体验”。在这一点上,德国有啤酒花园,英国有酒吧,美国有星巴克。
4. 横着排队
大致有三个好处:1.更方便顾客看到墙上的菜单和柜台里展示的新周边,还能边看边打发时间;2.眼前的咖啡制作过程,会让顾客觉得很有仪式感、体验感;3.方便顾客之间交流。简单的改变,进一步契合了星巴克的“社交”属性。
5. 伙伴文化
在很多餐饮行业中,已经很少强调职位高低,互相都会称作“伙伴”或“建设者”。在星巴克,无论是刚入职的员工还是店长,都要轮流收银、做咖啡、做清洁;经理是没有办公室的,巡店时都是随便找一家店坐下开始工作。星巴克的文化,就是把员工当公司的主人,和公司共同发展。
6. 围裙颜色分等级
在星巴克,我们可以看到有穿着不同颜色围裙的星巴克店员,这主要是用来划分对咖啡的理解程度的等级标准。一般是有三种,第一种是绿色围裙的普通店员,第二种是黑色围裙的咖啡大师,第三种是咖啡色的咖啡大使。这三种越后面越难得到,这代表付出的也越多。围裙的颜色分的登记,变成了一种努力的象征,增加员工对咖啡的兴趣与工作的自豪感。

星巴克在中国真的密集到可怕,也许拐个弯就能见到第二家那种。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?1.分流顾客,减少排队时间,给店内提供更多的空间和作为;2.减少固定成本,单店成本被摊得很薄;3.迅速加深顾客对星巴克的品牌印象。这样能有效的激进星巴克的影响力,并且提升了用户体验。
8. 积极应对挑战
提高销售额是每家店的目标,采取的措施也各不相同。星巴克所采取的的就是进军了午餐市场,开启了“免下车外卖”业务等,直接和“金拱门”成为了竞争对手。而且为了保持高端的形象,还做了两个布局,一方面打造豪华的咖啡宫殿“烘焙工坊”,另一方面又大量的开设比普通星巴克店高档的多的甄选咖啡精品店。